鼻皶的意思
注音 ㄅ一ˊ ㄓㄚ
拼音 bí zhā
基本釋義
⒈ 亦作“鼻皻”。
⒉ 鼻尖發暗紅色皰點。
引證解釋
⒈ 亦作“鼻皻”。鼻尖發暗紅色皰點。
引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下·鼻》:“鼻皶,是陽明熱及血熱,或臟中有蟲。”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下·鼻》:“梔子:鼻皻面皰,炒研黃蠟丸服,同枇杷葉為末,酒服。”
清 王士雄 《隨息居飲食譜·蔬食類·茭白》:“﹝茭白﹞止煩渴熱淋,除鼻皶目黃。”
▸ 酒皶鼻
▸ 晒犢鼻
▸ 獅子鼻
▸ 人皆掩鼻
▸ 鼽鼻
▸ 破鼻
▸ 褰鼻蛇
▸ 碰一鼻子灰
▸ 噴鼻
▸ 撲鼻
▸ 噴鼻息
▸ 牛鼻繩
▸ 捏著鼻子
▸ 牛鼻子
▸ 囔鼻
▸ 歕鼻
▸ 抹鼻子
▸ 抹一鼻子灰
▸ 磨盾鼻
▸ 捻著鼻子
▸ 門鼻兒
▸ 沒些巴鼻
▸ 裂鼻
▸ 沒把鼻
▸ 沒巴鼻
▸ 沒巴沒鼻
▸ 臉青鼻腫
▸ 老鼻子
▸ 蠟鼻
▸ 哭鼻子
▸ 拉鼻兒
▸ 可鼻
▸ 冷鼻凹
▸ 開山鼻祖
▸ 決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