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的意思

注音 ㄇㄚˇ ㄌㄢˊ

拼音 mǎ lán

基本釋義

⒈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披針狀橢圓形,上部邊緣有粗鋸齒。花藍紫色,形似菊花。嫩草可食,又可做豬的飼料。也稱馬蘭頭、雞兒腸。

⒉  即馬藺。

⒊  見“馬欄”。

引證解釋

⒈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披針狀橢圓形,上部邊緣有粗鋸齒。花藍紫色,形似菊花。嫩草可食,又可做豬的飼料。也稱馬蘭頭、雞兒腸。

《楚辭·東方朔<七諫·怨世>》:“蓬艾親入御於床笫兮,馬蘭踸踔而日加。”
洪興祖 補註:“《本草》雲:馬蘭生澤旁,氣臭,花似菊而紫。”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馬蘭》:“馬蘭湖澤卑溼處甚多,二月生苗,赤莖白根。長葉有刻齒狀,似澤蘭,但不香爾,南人多采汋晒乾,為蔬及饅餡。入夏高二三尺,開紫花,花罷有細子。”

⒉  即馬藺。參見“馬藺”。

賀敬之 《放聲歌唱》詩:“把馬蘭紙的《整風文獻》和《七大決議》放在我的口袋裡。”
《新華日報》1943.3.4:“兩月前,水未結冰,池裡經常泡著與石灰混在一起的馬蘭草。”

⒊  見“馬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