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紅耳赤的意思
注音 ㄇ一ㄢˋ ㄏㄨㄥˊ ㄦˇ ㄔˋ
拼音 miàn hóng ěr chì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語本《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後通作“面紅耳赤”。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⒉ 借指爭吵。
相似詞
相反詞
國語辭典簡編本
面紅耳赤「ㄇㄧㄢˋ ㄏㄨㄥˊ ㄦˇ ㄔˋ」
形容羞愧、焦急或情緒激動的樣子。
造句他們倆為了這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誰。
面紅耳赤「ㄇ一ㄢˋ ㄏㄨㄥˊ ㄦˇ ㄔˋ」
⒈ 形容羞愧、焦急或發怒時的樣子。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冷時便渾身發抖,熱時便流汗浹背,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官場現形記·第七回》:「後來眾人見他急的面紅耳赤,也就罷了。」
- 成語解釋面紅耳赤
引證解釋
⒈ 亦作“面紅頸赤”、“面紅耳熱”。
引語本《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 子文 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 用盡平生之力,面紅耳赤,不要説扯滿,只求如初八夜頭的月,再不能勾。”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只見裡面所敘的事,千奇百怪,看得又驚又怕。看得他身上冷一陣,熱一陣……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有些人看見這字面,就面紅耳赤,覺得掃了豪興了,我卻並不以為有這樣壞。”
《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倘有不達時務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蕋,那老兒便要面紅頸赤,大發喉急。”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可憐 裴蘭孫 是個嬌滴滴的閨中處子,見了一個驀生人,也要面紅耳熱的。”
《紅樓夢》第一〇四回:“想到這裡,不免面紅耳熱起來,也就赸赸的進房梳洗去了。”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章宗祥》:“老臉皮厚如 章宗祥,當時竟亦面紅頸赤,慚不能答。”
⒉ 借指爭吵。
引鄒韜奮 《患難餘生記》第一章:“我們都始終客客氣氣,沒有面紅耳赤過。”
茅盾 《子夜》十二:“是‘印鑑’有疑問麼?還是數目上算錯?也值得那麼面紅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