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家的意思
注音 ㄗㄚˊ ㄐ一ㄚ
拼音 zá jiā
基本釋義
⒈ 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以呂不韋為代表,融會各家學說,內容比較龐雜。
英the Eclectics, a school of thoughts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 miscellaneous scholars;
⒉ 指知識廣博,什麼都懂一些的人。
英sage;
雜家「ㄗㄚˊ ㄐ一ㄚ」
⒈ 先秦諸子中的一個學術思想派別。為九流之一,其學說雜匯各家。
引《漢書·卷三〇·藝文志》:「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
引證解釋
⒈ 戰國 末至 漢 初折衷和糅合各派學說的學派,為九流之一。亦指此派學者。代表著作有《呂氏春秋》和《淮南子》。
引《漢書·藝文志》:“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 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唐 韓愈 《讀<儀禮>》:“百氏雜家尚有可取,況聖人之制度邪?”
清 龔自珍 《古史鉤沉論三》:“方讀百家,好雜家之言,未暇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荀子》攝取諸家之說,創立自己的理論,已有雜家的氣味。但真正說得上雜家的,還是《呂氏春秋》……書中力圖綜合 先秦 諸子,‘兼儒 墨 ’,‘合名法’,以‘見王治之無不貫’。”
⒉ 古典目錄學中的一個類別。
引《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二七·雜家序》:“黃虞稷 《千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以立説者謂之雜學,辨証者謂之雜考,議論而兼敍述者謂之雜説,旁究物理臚陳纖瑣者謂之雜品,類輯舊文塗兼眾軌者謂之雜纂,合刻諸書不名一體者謂之雜編,凡六類。”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文獻通考》:“李匡乂 《資暇集》三卷,見卷二百十四雜家類。”
⒊ 指知識廣博,對多種學科均有一定研究並能融會貫通的人才。相對於學科專家而言。
引葉聖陶 《要做雜家》:“我說,咱們要爭取做個雜家,唯其雜,才能在各方面運用咱們的知識,做好報道,寫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