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徑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ㄝˊ ㄐ一ㄥˋ

拼音 xié jìng

基本釋義

⒈  見“邪徑”。

國語辭典修訂本

邪徑「ㄒ一ㄝˊ ㄐ一ㄥˋ」

⒈  不正的行徑。

《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
《文選·張衡·東京賦》:「回行道乎伊闕,邪徑捷乎轘轅。」

引證解釋

⒈  亦作“邪逕”。

⒉  比正道近便的小路。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成帝 時謌謡又曰:‘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
晉 皇甫謐 《高士傳·焦先》:“冬夏袒不著衣,臥不設席,又無蓐,以身親土,其體垢汙,皆如泥滓。不行人間,或數日一食,行不由邪徑,目不與女子。”
清 顧圖河 《任運》詩:“善走須得途,邪徑不可行。”

⒊  比喻不正當的行徑。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背真原,驀邪逕,誇俊誇能頭上騁。”
明 何景明 《何子·上作》:“正道壞則邪徑成,公室衰則私門盛。”
章炳麟 《魏武帝頌》:“布貞士於周行,遏苞苴於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