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的意思

注音 一ˊ ㄨˋ

拼音 yí wù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古代或死者留下來的東西。

things left behind by the deceased;

國語辭典簡編本

遺物「ㄧˊ ㄨˋ」

前人所留下來的器物。

造句這些字畫都是先祖遺物

國語辭典修訂本

遺物「一ˊ ㄨˋ」

⒈  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器物。可供考古學家研究,一為文化遺物,如器物、建築等;一為自然遺物,如花粉、骨骸等。

引證解釋

⒈  謂超脫於世物之外。

《文選·賈誼<鵩鳥賦>》:“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李善 注:“《鶡冠子》曰:聖人捐物。”
漢 傅毅 《舞賦》:“啟泰真之否隔兮,超遺物而度俗。”
宋 蘇軾 《海月辯公真贊》:“故高舉遠引、山棲絶俗之士,不屑為之,惟清通端雅、外涉世而中遺物者,乃任其事。”

⒉  指古代或死者留下來的物件。

三國 魏 曹丕 《悼夭賦》:“感遺物之如故,痛爾身之獨亡。”
《宋書·張敷傳》:“至十歲許,求母遺物,而散施已盡,唯得一扇,乃緘録之。”
明 葉子奇 《草木子·克謹》:“至正 初, 揚子江 一夕忽竭,舟楫皆閣於塗中,露有錢貨無數,蓋是累覆舟之遺物也。”
吳組緗 《山洪》一:“他的身體粗大,穿著泛成灰黃色的黑布棉袍--這是分得的阿爸的遺物。”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一章第二節:“這個地點地層清楚,遺物集中,動物化石也相當豐富。”

⒊  指他人遺失的物件。

《南齊書·王敬則傳》:“郡舊多剽掠,有十數歲小兒於路取遺物,殺之以徇,自此道不拾遺,郡無劫盜。”
《宋史·李穆傳》:“穆 幼能屬文,有至行。行路得遺物,必訪主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