謖謖的意思

注音 ㄙㄨˋ ㄙㄨˋ

拼音 sù sù

詞性 擬聲詞

基本釋義

⒈  形容挺勁有力;挺拔。

謖謖長鬆。

tall and straight;

⒉  象聲詞。形容風聲呼呼作響。

謖謖風來。

wind sound;

國語辭典修訂本

謖謖「ㄙㄨˋ ㄙㄨˋ」

⒈  挺拔的樣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

⒉  狀聲詞。形容風吹的聲音。

宋·蘇軾〈西湖壽星院此君軒〉詩:「臥聽謖謖碎龍鱗,俯看蒼蒼立玉身。」

引證解釋

⒈  勁風聲。

《初學記》卷三引 晉 陸機 《感時賦》:“寒冽冽而寖興,風謖謖而妄作。”
一本作“漫漫”。 宋 蘇軾 《西湖壽星院此君軒》詩:“臥聽謖謖碎龍鱗,俯看蒼蒼立玉身。”
柳亞子 《魯遊雜詩》:“燕 齊 遇怪君休誚,謖謖松風夾道涼。”

⒉  喻剛勁嚴峻。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世目 李元禮 謖謖如勁松下風。”
劉孝標 注引《李氏家傳》:“膺 嶽峙淵清,峻貌貴重。”

⒊  勁利貌。

宋 蘇軾 《石氏畫苑記》:“在稠人中,耳目謖謖然,專求其所好。”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五四:“眉痕英絶語謖謖,指揮小婢帶韜略。”
劉逸生 注:“謖謖,形容勁利。”

⒋  急步聲。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蔡州禳災》:“忽異物從北來,其上四平如席,模糊不可辨,其下謖謖如人行,約有腳三二十隻,漸近學牆乃不見。”
清 袁枚 《新齊諧·錢仲玉》:“聞窗外謖謖聲,一美女搴幃入,曰:‘郎勿驚,妾非人,亦非為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