諓諓的意思
注音 ㄐ一ㄢˋ ㄐ一ㄢˋ
拼音 jiàn jiàn
基本釋義
⒈ 能言善辯;花言巧語。
⒉ 工巧。
⒊ 淺薄;淺薄之言。
⒋ 言語繁碎、嘵嘵不休貌。
⒌ 短小貌。
諓諓「ㄐ一ㄢˋ ㄐ一ㄢˋ」
⒈ 巧言善辯的樣子。
引《國語·越語下》:「餘雖靦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
引證解釋
⒈ 能言善辯;花言巧語。
引《國語·越語下》:“餘雖靦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
漢 桓寬 《鹽鐵論·論誹》:“夫公卿處其位不正其道,而以意阿邑順風,疾小人諓諓面從,以成人之過也。”
⒉ 工巧。
引《新唐書·鄭覃傳》:“若 陳後主、隋煬帝 特能詩之章解,而不知王術,故卒歸於亂。章什諓諓,願陛下不取也。”
⒊ 淺薄;淺薄之言。
引《公羊傳·文公十二年》:“其為能變奈何?惟諓諓善竫言,俾君子易怠,而況乎我多有之。”
何休 注:“諓諓,淺薄之貌。”
宋 司馬光 《與景仁論樂書》:“君子之論,無固無我,惟是之從。 景仁 苟有以解之,使瑩然明白,則敢不歛衽服義,豈欲為此諓諓也。”
清 錢謙益 《宋子建<遙和集>序》:“雖其駢花麗葉,餘波綺麗,亦將化為陳羹塗飯,而矧其諓諓者乎?”
⒋ 言語繁碎、嘵嘵不休貌。
引明 歸有光 《歸氏二孝子傳》:“家貧,食不足以贍,炊將熟,即諓諓罪過孝子。父大怒逐之,於是母子得以飽食。”
清 錢謙益 《和遵王述懷感德四十韻》:“中原方熇熇,下里亦諓諓。”
⒌ 短小貌。
引唐 劉禹錫 《汴州鄭門新亭記》:“始乎諓諓而成乎龐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