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言的意思

注音 ㄙㄨㄥˋ 一ㄢˊ

拼音 sòng yán

基本釋義

⒈  指誦讀經書之言。

⒉  猶誦讀。

⒊  公開聲稱;明說。誦,通“訟”。

⒋  稱頌之言。

國語辭典修訂本

誦言「ㄙㄨㄥˋ 一ㄢˊ」

⒈  公正或公開的說話。也作「訟言」。

《漢書·卷三·高後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

引證解釋

⒈  指誦讀經書之言。

《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鄭玄 箋:“貪惡之人,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見誦《詩》《書》之言,則冥臥如醉。”

⒉  猶誦讀。

宋 沉作喆 《<寓簡>序》:“予屏居山中,無與晤語,有所記憶,輒寓諸簡牘……已而誦言之,則欣然如見平生故人抵掌劇談,一笑相樂也。”

⒊  公開聲稱;明說。誦,通“訟”。

《漢書·高後紀》:“平陽侯 馳語太尉 勃,勃 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
《史記》作“訟言”。 《續資治通鑑·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於公座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⒋  稱頌之言。

明 範景文 《張蓬元<撫畿疏草>序》:“餘於上之知公用公,以卜太平,而未暇誦公,公亦非一二誦言所可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