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言的意思
注音 ㄙㄨㄥˋ 一ㄢˊ
拼音 sòng yán
基本釋義
⒈ 指誦讀經書之言。
⒉ 猶誦讀。
⒊ 公開聲稱;明說。誦,通“訟”。
⒋ 稱頌之言。
誦言「ㄙㄨㄥˋ 一ㄢˊ」
⒈ 公正或公開的說話。也作「訟言」。
引《漢書·卷三·高後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
引證解釋
⒈ 指誦讀經書之言。
引《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鄭玄 箋:“貪惡之人,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見誦《詩》《書》之言,則冥臥如醉。”
⒉ 猶誦讀。
引宋 沉作喆 《<寓簡>序》:“予屏居山中,無與晤語,有所記憶,輒寓諸簡牘……已而誦言之,則欣然如見平生故人抵掌劇談,一笑相樂也。”
⒊ 公開聲稱;明說。誦,通“訟”。
引《漢書·高後紀》:“平陽侯 馳語太尉 勃,勃 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
《史記》作“訟言”。 《續資治通鑑·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廣才疏,凡所當為,先於公座誦言,故不便者得預為計。”
⒋ 稱頌之言。
引明 範景文 《張蓬元<撫畿疏草>序》:“餘於上之知公用公,以卜太平,而未暇誦公,公亦非一二誦言所可既也。”
▸ 傷言扎語
▸ 善言
▸ 少言寡語
▸ 仁言利博
▸ 人言
▸ 軟語溫言
▸ 三夫之言
▸ 善言不入耳
▸ 仁言利溥
▸ 訒言
▸ 軟言
▸ 日試萬言
▸ 人言籍籍
▸ 善言暖於布帛
▸ 人言不足恤
▸ 仁言
▸ 人言可畏
▸ 人言鑿鑿
▸ 饒言
▸ 人言嘖嘖
▸ 人言藉藉
▸ 人權宣言
▸ 詮言
▸ 群言
▸ 曲言
▸ 群言堂
▸ 宂言
▸ 窮言雜語
▸ 人微言輕
▸ 清言
▸ 輕言細語
▸ 輕言輕語
▸ 輕言
▸ 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