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的意思

注音 一ㄢˊ ㄩˇ

拼音 yán yǔ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說出來的話;說出來的一個詞。

spoken language; speech;

⒈  〈方〉:招呼;回答;開口。

回答呀,別不言語。

speak out;

⒈  說話。

與人罕言語。——明·魏禧《大鐵椎傳》
市人之言語。——唐·杜牧《阿房宮賦》

speech; answer; speak; talk;

國語辭典簡編本

言語「ㄧㄢˊ ㄩˇ」

1.說話。

造句她一個人坐在那兒不言語,不知道生什麼悶氣。

2.使用的語言。

造句言語不通,溝通就有困難。

國語辭典修訂本

言語「一ㄢˊ ㄩˇ」

⒈  說話。

《易經·頤·象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三國演義·第一回》:「性寬和,寡言語。」

說話

⒉  文章著述。

《文選·班固·兩都賦序》:「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襃、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

⒈  稟告。

如:「等我過去言語一句,你再進來。」

⒉  發言。

如:「你怎麼不言語呢?」

引證解釋

⒈  說話;說。

《易·頤》:“《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水滸傳》第六九回:“史進 只不言語。”
《紅樓夢》第四三回:“寶兄弟 明兒斷不可不言語一聲兒,也不傳人跟著,就出去。”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以後出去,言語一聲,別這麼大咧咧的甩手一走!”

⒉  吩咐;命令。

元 關漢卿 《緋衣夢》第一折:“俺員外言語,著我來悔這門親事。”
元 曾瑞 《留鞋記》第四折:“自家 張千 是也。奉老爺的言語,押著 王月英 到 相國寺 裡去。”
《水滸傳》第三三回:“這兵馬都監 黃信 上廳來,領了知府的言語,出來點起五十箇壯健軍漢,披掛了衣甲。”

⒊  稟報。

《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只聽那人道:‘開門,得我言語一聲兒去。’”

⒋  爭執。

《西遊記》第五九回:“前年在 火雲洞,曾與 羅剎 之子 紅孩兒 有些言語。”

⒌  善於辭令。亦指善於辭令者。參見“四科”。

《論語·先進》:“言語:宰我,子貢。”
邢昺 疏:“若用其言語辯説以為行人,使適四方,則有 宰我、子貢 二人。”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之十二:“德行若 顏回,言語若 子貢。”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九》:“三公坐而論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語、文學之職也。”

⒍  言辭;話。

《禮記·少儀》:“毋身質言語。”
孔穎達 疏:“凡言語有疑則稱疑,無得以身質成言語之疑者;其言既疑,若必成之,或有所誤也。”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安撫莫信,此是通判駡安撫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是甚言語!”

⒎  指閒話,不滿意的話。

《朱子語類》卷一三一:“是時 李公 亦嘗薦 魏公,曾惹言語。”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高愚溪 見未來接,便多住了一兩日。這家子就有些言語出來道:‘我家住滿了,怎不到別家去?’”
清 洪昇 《長生殿·傍訝》:“原來 虢國夫人,在 望春宮 有了言語,才回去的。”

⒏  指詞章,文辭著作。

漢 班固 《兩都賦》序:“故言語侍從之臣,若 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襃、劉向 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
宋 陸游 《和陳魯山十詩以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為韻》之一:“言語日益工,風節顧弗競。”
《三國演義》第五回:“古人曾有篇言語,單道著 玄德、關、張 三戰 呂布。”

⒐  喻蟲鳥鳴叫。

唐 陸龜蒙 《和襲美<病後春思>韻》:“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勞言語傍花聞。”
宋 趙鼎 《賀聖朝·鎖試府學夜坐作》詞:“知他窗外促織兒,有許多言語。”
元 王士熙 《竹枝詞》:“山間白雀能言語,莫學 江 南唱鷓鴣。”

⒑  指口頭語言。

毛澤東 《論聯合政府》四:“他們的言語、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