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公折足的意思
注音 ㄈㄨˋ ㄍㄨㄥ ㄓㄜˊ ㄗㄨˊ
拼音 fù gōng zhé zú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後以“覆公折足”比喻不勝重任,敗壞公事。
引證解釋
⒈ 亦省作“覆折”。
引《易·鼎》:“鼎折足,覆公餗。”
晉 袁巨集 《後漢紀·獻帝紀二》:“太尉 樊稜,司徒 許相,皆竊位懷祿,苟進無恥,終無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
《後漢書·李固等傳論》:“李固 據位持重,以爭大義,確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
《周書·寇洛於謹等傳論》:“及 謹 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為戒,覆折是憂。”
▸ 折足覆餗
▸ 得馬折足
▸ 折足鐺
▸ 折足
▸ 折足鎗
▸ 覆折
▸ 鼎折餗覆
▸ 鼎折覆餗
▸ 折臂三公
▸ 折鼎覆餗
▸ 公假
▸ 公地
▸ 三反四覆
▸ 三足金雞
▸ 三折筆
▸ 容足地
▸ 山公倒載
▸ 三足鼎立
▸ 三足鱉
▸ 山公啟
▸ 傷夷折衄
▸ 山公酩酊
▸ 軟公鞋
▸ 容足
▸ 任公子
▸ 戎公
▸ 壬公
▸ 人足家給
▸ 如手如足
▸ 群輕折軸
▸ 傷折
▸ 人民公社化運動
▸ 殤折
▸ 任公
▸ 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