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頭的意思
注音 ㄍㄨㄛˇ ㄊㄡˊ
拼音 guǒ tóu
基本釋義
⒈ 裹紮頭巾;包頭。
⒉ 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⒊ 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
⒋ 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衝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
裹頭「ㄍㄨㄛˇ ㄊㄡˊ」
⒈ 以巾包頭,也指頭巾。
引唐·杜甫〈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引證解釋
⒈ 裹紮頭巾;包頭。
引《北史·僭偽附庸傳·蕭詧》:“又惡見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
《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此事直傳至 魏國 軹邑,聶 姊 罃 聞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頭,竟至 韓國,見 政 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漢畫像磚》:“右中一人著冠子,社會地位或較高。衣著雖僅具輪廓,然人皆約發而不裹頭,一望而知實 西漢 制度。”
⒉ 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引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仇兆鰲 注:“《二儀實録》:‘古以皁羅三尺裹頭,曰頭巾, 周武帝 裁為襆頭。 鮑氏 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里之少小者,故里正為之裹頭擐甲也。’”
唐 杜荀鶴 《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⒊ 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
引《舊唐書·韋嗣立傳》:“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嘆,遠近共知。”
《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頭,謂行槖齎裹以自資者,今謂答頭。裹,古臥翻。”
《太平廣記》卷一二六:“唐 虔州 參軍 崔進思,恃郎中 孫尚容 之力,充綱入都,送五千貫,每貫取三百文裹頭,百姓怨嘆,號天哭地。”
⒋ 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衝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