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意思
注音 ㄆㄨˊ ㄙㄚˋ
拼音 pú sà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佛家語。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眾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者。
英Bodhisattva;
⒉ 泛指佛。
英Buddha;
⒊ 泛指某些神。
例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英Buddhist idol;
⒋ 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英a kindhearted person;
國語辭典簡編本
菩薩「ㄆㄨˊ ㄙㄚˋ」
1.佛教上稱證得佛果而普渡眾生的人。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
2.泛指神、佛。
造句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安。
3.稱心懷慈悲、樂善好施的人。
造句他的善行廣被四方,真是位活菩薩。
菩薩「ㄆㄨˊ ㄙㄚˋ」
⒈ 佛教用語。梵語 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其義有二:一、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二、指具備自利、利他的大願,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眾生。菩薩所覺悟的境界在佛之下,而在阿羅漢之上。
引《修行本起經·卷下》:「菩薩見此眾生品類,展轉相吞,慈心愍傷,即於樹下得第一禪。」
《佛說十地經·卷二》:「菩薩既得如是大慈、大悲、大舍意樂已,為欲救拔一切有情,轉更訪求世出世間諸利益事。」
《初刻拍驚案奇·卷八》:「弟子虔誠拜禱,伏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使夫妻得相見。」
⒉ 尊稱樂善好施的好人。
引《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小的送他到廣東家裡,他家親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謝了老爺的恩典;又都磕小的頭,叫小的是『菩薩』。」
引證解釋
⒈ 佛教名詞。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之省,原為 釋迦牟尼 修行而未成佛時的稱號,後泛用為對大乘思想的實行者的稱呼。
⒉ 指人們崇拜的神靈偶像。
引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只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民搶去了,他說:‘莫造孽!’”
⒊ 比喻心腸仁慈的人。
引《紅樓夢》第五五回:“他們瞅著大奶奶是個菩薩,姑娘又是靦腆小姐,固然是託懶來混。”
《老殘遊記》第十四回:“兩位老爺菩薩,救命恩人,捨得花銀子把我救出火坑。”
夏衍 《克農同志二三事》:“你得認清這個時期,這個地方,和菩薩要打交道,和惡鬼也要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