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的意思
注音 ㄌㄚˋ ㄖㄡˋ
拼音 là ròu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經過鹽醃晒乾或浸泡醃製,再加煙燻的肉。
英bacon; cured meat;
國語辭典簡編本
臘肉「ㄌㄚˋ ㄖㄡˋ」
以鹽或醬醃漬,然後晒乾、風乾或燻乾的肉。
造句在古代農業社會裡,醃製臘肉是年節的一件大事。
臘肉「ㄌㄚˋ ㄖㄡˋ」
⒈ 漬以鹽或醬而後晒乾、風乾或薰乾的肉。
引《儒林外史·第一回》:「或遇秦家煮些醃魚、臘肉給他吃,他便拿塊荷葉包了來家。」
引證解釋
⒈ 乾肉。
引《易·噬嗑》:“噬臘肉,遇毒。”
朱熹 本義:“臘肉,謂獸臘,全體骨而為之者,堅韌之物也。”
《南史·宋紀下·明帝》:“以蜜漬鱁鮧,一食數升,噉臘肉常至二百臠。”
明 唐順之 《僉事孫公墓誌銘》:“噬嗑臘肉,或遇之毒,終利用獄。”
冬天醃製的肉類。 陳元靚 《歲時廣記·寒食上·煮臘肉》引《歲時雜記》:“去歲臘月糟豚肉掛灶上,至寒食取以啖之,或蒸或煑,其味甚珍。”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諸葛天申 吃著,説道:‘這就是臘肉!’”
謝覺哉 《不惑集·關於相豬》:“冬天醃上十多隻豬做很考究的臘肉,很好吃;我在那裡教一年書,吃臘肉的日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