翕然的意思

注音 ㄒ一 ㄖㄢˊ

拼音 xī rán

詞性 形容詞

基本釋義

⒈  形容一致。

念得兩遍,法善已至瓶嘴邊翕然而入。——《初刻拍案驚奇》

united; harmonious;

國語辭典修訂本

翕然「ㄒ一 ㄖㄢˊ」

⒈  和順的樣子。

《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⒉  忽然。

《聊齋志異·卷一一·竹青》:「兩脇生翼,翕然凌空,經兩時許,已達漢水。」

引證解釋

⒈  一致貌。

《漢書·鄭當時傳》:“聞人之善言,進之上,唯恐後。山東諸公以此翕然稱 鄭莊。”
宋 蘇軾 《範景仁墓誌銘》:“及論 熙寧 新法,與 王安石、呂惠卿 辯論,至廢黜不用,然後天下翕然師尊之。”
明 湯顯祖 《紫釵記·佳期議允》:“若論此生,門族清華,少有才思。麗詞佳句,時謂無雙;先達文人,翕然推伏。”
魯迅 《集外集·說鈤》:“昔之學者曰:‘太陽而外,宇宙間殆無所有。’曆紀以來,翕然從之;懷疑之徒,竟不可得。”

⒉  指一致稱頌。

晉 葛洪 《抱朴子·道意》:“有一人,姓 李 名 寬,到 吳 而 蜀 語,能祝水治病頗愈,於是遠近翕然。”

⒊  安寧、和順貌。

《史記·太史公自序》:“諸侯驕恣, 吳 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
《後漢書·何敞傳》:“君臣相合,天下翕然,治平之化,有望於今。”
《梁書·劉潛傳》:“孝儀 下車,宣示條制,勵精綏撫,境內翕然,風俗大革。”

⒋  忽然;突然。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五:“端 請留,終不肯。時天忽風雨,翕然而去。”
唐 陸贄 《奏收河中後請罷兵》:“天下之情,翕然一變,曩討之而愈叛,今釋之而畢來。”

⒌  凹陷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遊廬山日記》:“頃之,北風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舊路,至 緑水潭。詳觀之,上有洞翕然下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