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旄的意思

注音 ㄐ一ㄝˊ ㄇㄠˊ

拼音 jié máo

基本釋義

⒈  符節上裝飾的犛牛尾。

節旄盡落。——《漢書·李廣蘇建傳》

tail of yak no tally issued by ancient Chinese rulers as identification;

國語辭典修訂本

節旄「ㄐ一ㄝˊ ㄇㄠˊ」

⒈  繫於竿首的犛牛尾,為天子賜給使者的信物。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引證解釋

⒈  旌節上所綴的犛牛尾飾物。

《漢書·蘇武傳》:“﹝ 蘇武 ﹞杖 漢 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⒉  指旌節。

唐 鄭愔 《塞外》詩之二:“子卿 猶奉使,恆向節旄看。”
宋 司馬光 《賜殿前都指揮使安武軍節度使郝質不允詔》:“卿以沉勇冠軍,忠厚許國,內典嚴衛,外秉節旄,夙夜之勞,簡於朕志。”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鄢趙爭寵》:“奉勑王朝,會向 江 南仗節旄,文武聽吾調,生殺憑吾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