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意思
注音 ㄓ ㄓˇ
拼音 zhī zhǐ
基本釋義
⒈ 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
知止「ㄓ ㄓˇ」
⒈ 適可而止,不作無限的要求。
引《老子·第四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遊記·東遊記·第四回》:「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⒉ 知其所應止之處。
引《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宋·朱熹〈章句〉:「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引證解釋
⒈ 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
引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朱熹 集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詩:“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
宋 程頤 《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閒邪存誠,非禮勿聽。”
⒉ 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參見“知止不殆”。
引《韓詩外傳》卷五:“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
《新唐書·李靖傳》:“﹝ 靖 ﹞會足疾,懇乞骸骨,帝遣中書侍郎 岑文字 諭旨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公今引大體,朕深嘉之。’”
《四遊記·鐵柺獨步遇師》:“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清 唐孫華 《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適志在無營。”
▸ 知止不辱
▸ 知止不殆
▸ 知足知止
▸ 知止足
▸ 叡知
▸ 容止
▸ 睿知
▸ 辱知
▸ 認知科學
▸ 人所共知
▸ 人事不知
▸ 認知
▸ 認知心理學
▸ 日知錄
▸ 人人皆知
▸ 勸止
▸ 人莫知其子之惡
▸ 日知會
▸ 鵲知風
▸ 稔知
▸ 曲止
▸ 鵲巢知風
▸ 權知府
▸ 全知全能
▸ 權知
▸ 求知心切
▸ 求知慾
▸ 窮神知化
▸ 人貴知心
▸ 曲知
▸ 請止
▸ 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