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璫的意思

注音 ㄌㄤˊ ㄉㄤ

拼音 láng dāng

詞性 擬聲詞

基本釋義

⒈  亦作“琅當”。亦作“琅鐺”。

⒉  用鐵鏈鎖人。

⒊  指人帶上鐐銬。

⒋  指鈴鐸。

⒌  以喻鈴狀物。

⒍  象聲詞。

⒎  猶郎當。潦倒貌。

國語辭典修訂本

琅璫「ㄌㄤˊ ㄉㄤ」

⒈  狀聲詞。形容金屬或玉石撞擊的聲音。唐·杜甫〈大雲寺贊公房〉詩四首之三:「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璫。」明·淩濛初也作「鋃鐺」。

《紅拂記·第三齣》:「琅璫交錯垂金鎖,錦繡崚嶒絢彩霞。」

⒉  刑具。指縛系人犯的鐵鎖、鐵鏈。或指用鎖鎖住。也作「郎當」、「鋃鐺 」。

《文明小史·第九回》:「帶領衙役,到監裡,把一班秀才,一齊鐵索琅璫提了上來,當堂跪下。」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琅當”。亦作“瑯鐺”。

⒉  用鐵鏈鎖人。

《漢書·王莽傳下》:“以鐵鎖琅當其頸,傳詣鍾官。”
顏師古 注:“琅當,長鏁也。”
王先謙 補註:“以鐵鎖琅當其頸,猶言以鐵鎖鎖其頸耳。”
《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陰末赴 鎖琅當 德(趙德 ),殺副已下七十餘人。”
王念孫 《讀書雜誌·漢書十五》:“琅當上本無鎖字,乃後人誤取註文加之也。古者以鐵連環係罪人謂之琅當。”

⒊  指人帶上鐐銬。

宋 洪邁 《夷堅乙志·何村公案》:“白日見數人驅一囚,杻械琅璫至階下。”
鄒韜奮 《抗戰以來》五十:“他們動手,我就瑯鐺入獄。”

⒋  指鈴鐸。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璫。”
仇兆鰲 注:“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懸鈴,其聲琅璫……此詩所用,當指鈴鐸。”
宋 蘇軾 《獄中寄子由》詩:“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⒌  比喻鈴狀物。

唐 唐彥謙 《詠葡萄》:“滿架高撐紫絡索,一枝斜嚲金琅璫。”

⒍  象聲詞。

唐 李賀 《榮華樂》詩:“金蟾呀呀蘭燭香,軍裝武妓聲琅璫。”
宋 蘇軾 《舟中聽大人彈琴》詩:“風鬆瀑布已清絶,更愛玉珮聲琅璫。”

⒎  猶郎當。潦倒貌。

宋 文天祥 《至揚州》詩:“此廟何神 三十郎,問郎行客忒琅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