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的意思
注音 ㄊ一ˋ ㄙˋ
拼音 tì sì
基本釋義
⒈ 眼淚和鼻涕。
⒉ 涕淚俱下,哭泣。
涕泗「ㄊ一ˋ ㄙˋ」
⒈ 眼淚和鼻涕。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二:「齊景升牛山,涕泗紛交流。」唐·杜甫〈登岳陽樓〉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也作「涕洟」。
引證解釋
⒈ 眼淚和鼻涕。參見“涕泗滂沱”。
引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六二:“齊景 升丘山,涕泗紛交流。”
《南史·蕭鈞傳》:“﹝ 蕭鈞 ﹞年七歲,出繼 衡陽元王,見 高帝,未拜,便涕泗橫流。”
明 孫梅錫 《琴心記·齎金買賦》:“徘徊倚袖,涕泗沾衣,夢到君傍,可怪雞鳴驚喚予。”
清 羅有高 《鄧先生墓表》:“﹝先生﹞年十七,得 宋 五子書讀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為人之道也。’”
⒉ 涕淚俱下,哭泣。
引漢 揚雄 《元后誄》:“新室文母太后 崩,天下哀痛,號哭涕泗。”
宋 蘇軾 《白帝廟》詩:“遲迴問風俗,涕泗閔興衰。”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向士肅 出外拜客……遇箇婦人,鬢髮蓬鬆,涕泗而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事叔至孝》:“﹝ 施愚山 ﹞辛亥客都門,每憶叔,輒涕泗。”
▸ 涕泗交頤
▸ 涕泗縱橫
▸ 涕泗流漣
▸ 涕泗滂沱
▸ 涕泗橫流
▸ 涕泗交流
▸ 涕泗交下
▸ 泗涕
▸ 流涕
▸ 灑涕
▸ 忍涕
▸ 清涕
▸ 泣涕
▸ 泣涕如雨
▸ 破涕為歡
▸ 破涕成笑
▸ 悽愴流涕
▸ 破涕
▸ 破涕為笑
▸ 排愁破涕
▸ 牛山下涕
▸ 流涕痛哭
▸ 零涕
▸ 連泗紙
▸ 攬涕
▸ 泃涕
▸ 賈生涕
▸ 揮涕
▸ 揮涕增河
▸ 揮泗
▸ 橫涕
▸ 含涕
▸ 鯁涕
▸ 鯁泗
▸ 感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