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達的意思

注音 ㄉㄨㄥˋ ㄉㄚˊ

拼音 dòng dá

基本釋義

⒈  通曉;透徹。

街衢洞達,閭閻且千。——班固《西都賦》
思慮洞達。——《論衡·知實》

understand thoroughly;

國語辭典修訂本

洞達「ㄉㄨㄥˋ ㄉㄚˊ」

⒈  通曉、明白。

漢·王充《論衡·知實》:「孔子見竅睹微,思慮洞達,材智兼倍,強力不倦,超逾倫等!」

引證解釋

⒈  暢通無阻。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西戎,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凡人之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其入腸之物,英精之氣味,皆能洞達。”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十:“服賈者麏集,爰是街衢洞達,閭閻比櫛。”

⒉  流暢;通順。

漢 王褒 《洞簫賦》:“條暢洞達,中節操兮。”
南朝 樑 袁昂 《書評》:“蔡邕 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品豔》:“花緣酬對洞達,宜明窗。”

⒊  胸襟開闊磊落。

《藝文類聚》卷三十引 漢 司馬遷 《悲士不遇賦》:“炤炤洞達,胸中豁也;昏昏罔覺,內生毒也。”
明 方孝孺 《答俞敬德書》之二:“有志者行事當洞達如日月。”
《人民文學》1984年第2期:“可以說他是狂傲不羈,也可以說他是豪爽洞達,難道這是漁民氣質的遺傳?”

⒋  理解得很透徹;看得很清楚。

漢 王充 《論衡·知實》:“孔子 見竅睹微,思慮洞達。”
宋 葉適 《滕季度墓誌銘》:“餘異其沉敏,學未久,坤闔乾闢,無不洞達。”
明 馬中錫 《辠言》:“西都 邵雍 稍知粗跡,已能洞達吉凶之變。”
茅盾 《子夜》五:“王和甫 笑嘻嘻地看著 吳蓀甫,說出了這樣洞達人情世故的話。”

⒌  穿通。

漢 王充 《論衡·儒增》:“當中 晉侯 之目也,可復洞達於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