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的意思

注音 ㄏㄜˊ ㄊㄨㄣˊ

拼音 hé tún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東方魨的俗稱。體內(主要是生殖腺、肝臟和血液)含有類似於箭毒的熱穩定毒素。常見的有蟲紋東方魨( Fugu Vermicularis )、弓斑東方魨( F.ocellatus )和暗色東方魨( F.obscurus )。亦作魨科魚的俗稱。

正是河豚欲上時。——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fugu; puffer;


英文 blowfish (Tetraodontidae)​, puffer

德語 Kugelfisch, Kugelfische (S, Bio)​

法語 tétraodon

國語辭典簡編本

河豚「ㄏㄜˊ ㄊㄨㄣˊ」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魨形目。口小腹大,無鱗,有棘刺,背淡蒼色,腹白色。受驚擾時會全身鼓脹、豎起棘刺以嚇敵。肉甚鮮美,但肝臟、皮膚等部位多有劇毒,食用時若處理不慎,往往致死。

造句在日本,領有合格執照的專業廚師,才能烹調河豚,以確保顧客的安全。 △豚魚 ◎

國語辭典修訂本

河豚「ㄏㄜˊ ㄊㄨㄣˊ」

⒈  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魨形目。口小腹大,無鱗,有棘刺,背淡蒼色,腹白色,受驚擾則全身鼓脹。味甚美,但卵巢、內臟及血液含有劇毒,食用時若處理不慎,往往致死。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河魨”。魚名。體圓筒形,口小,牙癒合成牙板。背部黑綠色,腹部白色,鰭紫紅色。肉味鮮美,肝臟、生殖腺及血液有劇毒,經處理後可食用。我國沿海和某些內河有出產。

宋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詩之一:“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元 王逢 《江邊竹枝詞》:“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獨河魨天下稀。”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食品有名》:“水之鹹淡相交處產河豚。河豚,魚類也,無鱗頰,常怒氣滿腹,形殊弗雅,然味極佳,煮治不精,則能殺人。”
魯迅 《集外集拾遺·<無題>詩之一》:“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