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的意思

注音 ㄅ一ˇ ㄐ一ㄠˋ

拼音 bǐ jiào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對比幾種同類事物的異同、高下。

把譯文和原文比較一下。

compare;

⒈  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說得比較清楚。

fairly; quite;

國語辭典簡編本

比較「ㄅㄧˇ ㄐㄧㄠˋ」

取兩樣以上的事物,評比較量其優劣、高下等。

造句近來因為工作比較忙碌,所以遲了幾天回信。

國語辭典修訂本

比較「ㄅ一ˇ ㄐ一ㄠˋ」

⒈  古時官府對差役未能於限期內完成差事,加以杖責。參見「比卯」條。

元·無名氏《貨郎旦·第四折》:「稟爺,這兩個名下,欺侵窩脫銀一百多兩,帶累小的們比較,不知替他打了多少。」
《醒世恆言·卷十六·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三日一比較,強得利無可奈何,只得將田產變價上庫。」

對比 對照 較量

⒉  較量高下、輕重、長短、距離、好壞、快慢等。北齊·顏之推也作「比校」。

《顏氏家訓·省事》:「比較材能,斟量功伐。」
《西遊記·第三十三回》:「若不是我大王敬重你這行人,就和比較起來。」

引證解釋

⒈  根據一定標準,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某種聯絡的事物間,辨別高下、異同。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不顧羞慙,比較材能,斟量功伐。”
《朱子語類》卷十九:“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將兩段比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明 唐順之 《答江五坡提學書》:“比較同異,叅量古今。”
魯迅 《準風月談·喝茶》:“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

⒉  指比試較量武藝。

宋 司馬光 《乞罷保甲札子》:“若見充弓手人有勇力武藝衰退,許他人指名比較,若勝於舊者,即令充替。”
《西遊記》第三三回:“若不是我大王敬重你這行人,就和比較起來。”
蒲州 梆子《歸宗圖》第一場:“今逢三、六、九,與眾將校場比較弓馬,中軍聽令!”

⒊  比照。

清 馮桂芬 《請減蘇鬆太浮糧疏》:“為 蘇 鬆 太 三屬歲徵浮額積弊太深,請比較近年完數,酌中定額。”

⒋  舊時官府徵收錢糧、緝拿人犯等,立有期限,至期不能完成,須受責罰,然後再限日完成,稱做“比較”。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折:“稟爺,這兩箇名下,欺侵窩脫銀一百多兩,帶累小的們比較,不知替他打了多少。”
《醒世恆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三日一比較, 強得利 無可奈何,只得將田產變賣上庫。”
明 歸有光 《遺王都御史書》:“鄉民離農畝,日在官府聽候比較,晝夜捶楚,流血成溝。”
《醒世姻緣傳》第三二回:“這樣人也沒得吃的年成,把那錢糧按了分數,定了期限,三四十板打了比較。”

⒌  比。用以比較性狀、程度的差別。

宋 司馬光 《二十六日作真率會別用韻》:“座中七叟推年紀,比較前人少幾多。”
毛澤東 《<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開調查會……這是比較什麼大學還要高明的學校。”

⒍  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毛澤東 《論人民民主專政》:“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五章:“這時敵我雙方的炮火都比較岑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