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的意思
注音 ㄕㄚˋ ㄒㄩㄝˋ
拼音 shà xuè
基本釋義
⒈ 古人盟會時,微飲牲血,或含於口中,或塗於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誠意。
例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英smear the blood of a sacrifice on the mouth — an ancient form of swearing an oath;
英文 to smear one's lips with the blood of a sacrifice as a means of pledging allegiance (old)
歃血「ㄕㄚˋ ㄒㄩㄝˋ」
⒈ 古代盟誓時,用牲血塗在嘴邊,表示守信不悔。
引《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淮南子·齊俗》:「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
引證解釋
⒈ 古代盟會中的一種儀式。盟約宣讀後,參加者用口微吸所殺牲之血,以示誠意。一說,以指蘸血,塗於口旁。
引《穀樑傳·莊公二十七年》:“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
《淮南子·齊俗訓》:“故 胡 人彈骨, 越 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 謂 楚王 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 奉銅槃而跪進之 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
司馬貞 索隱:“盟之所用牲貴賤不同,天子用牛及馬,諸侯用犬及豭,大夫已下用雞。今此總言盟之用血,故云‘取雞狗馬之血來’耳。”
⒉ 指結盟。
引《新唐書·長孫無忌傳》:“突厥 頡利可汗 已盟而政亂,諸將請遂討之。帝顧新歃血,不取為失機,取之失信,計猶豫,以問大臣。”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而當其歃血舉義之時,固未嘗以其必從而少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