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的意思

注音 ㄔㄞˊ ㄇㄣˊ

拼音 chái mén

基本釋義

⒈  用零碎木條木板或樹枝做成的門,舊時也比喻貧苦人家。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唐·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gate made of wood or tree trunk;

國語辭典修訂本

柴門「ㄔㄞˊ ㄇㄣˊ」

⒈  以樹枝、木幹做成的門。形容樸素簡陋的居所。唐·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也作「柴扉」。

《三國演義·第三七回》:「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

⒉  杜門、閉門。

《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綬,於是柴門絕賓客。」

引證解釋

⒈  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

三國 魏 曹植 《樑甫行》:“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宋 王安石 《即事》詩之一:“漸老逢春能幾回,柴門今始為君開。”
清 李漁 《憐香伴·書空》:“柴門靜夜無關鑰,留與山僧帶月推。”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十:“蕭祥 推開柴門,兩隻白鵝驚飛著跑開。”

⒉  代指貧寒之家;陋室。

《晉書·儒林傳論》:“若 仲寧 之清貞守道,抗志柴門; 行齊 之居室屢空,棲心陋巷……斯並通儒之高尚者也。”
宋 楊萬里 《送蔡定夫提舉正字使廣東》詩:“柴門僵臥三臘雪,魚釜僅續一線煙。”
元 張可久 《山坡羊·雪夜》曲:“扁舟乘興,讀書相映,不如高臥柴門靜。”

⒊  猶杜門,閉門。

《後漢書·楊震傳》:“夜遣使者策收 震 太尉印綬,於是柴門絶賓客。”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蘿公主》:“生歸,殯母已,柴門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