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袞之歲的意思
注音 ㄅㄞˋ ㄍㄨㄣˇ ㄓ ㄙㄨㄟˋ
拼音 bài gǔn zhī suì
基本釋義
⒈ 東漢鄧禹二十四歲拜為大司徒,位至三公。見《後漢書·鄧禹傳》。袞,古代上公所服,借指三公。後因以“拜袞之歲”指二十四歲。
引證解釋
⒈ 東漢 鄧禹 二十四歲拜為大司徒,位至三公。見《後漢書·鄧禹傳》袞,古代上公所服,借指三公。後因以“拜袞之歲”指二十四歲。
引《南史·宋彭城王義康傳》:“袁淑 嘗詣 義康,義康 問其年。答曰:‘ 鄧仲華 拜袞之歲。’”
亦作“拜袞年”。 清 吳偉業 《受明得子柬賀》詩:“曾忝充閭會,俄逢拜袞年。”
▸ 綺紈之歲
▸ 免懷之歲
▸ 華袞之贈
▸ 拜袞年
▸ 拜賜之師
▸ 懸車之歲
▸ 經歲之儲
▸ 拜歲
▸ 八拜之交
▸ 百歲之盟
▸ 百歲之後
▸ 百歲之好
▸ 歲寒知松柏之後凋
▸ 桃園之拜
▸ 膜拜
▸ 拜佛
▸ 燒眉之急
▸ 桑弧之志
▸ 三遷之教
▸ 三拜
▸ 三寸之舌
▸ 三尺之木
▸ 容身之地
▸ 三藩之亂
▸ 三敗之辱
▸ 三年之畜
▸ 弱冠之年
▸ 日長似歲
▸ 人之水鏡
▸ 三侯之章
▸ 容膝之地
▸ 弱歲
▸ 日昃之勞
▸ 三夫之言
▸ 山谷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