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的意思

注音 ㄅㄚˊ ㄏㄜˊ

拼音 bá hé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一種體育比賽,兩隊在一條大繩的兩端用力拉,拉過規定的界線為勝。

tug-of-war;


英文 tug-of-war, to take part in a tug-of-war

德語 Tauziehen (S, Sport)​

法語 tir à la corde

國語辭典簡編本

拔河「ㄅㄚˊ ㄏㄜˊ」

一種比賽力氣大小的運動。參賽者分成兩隊,各持繩索的一端,同時用力向後拉,以能將繩上的標識拉過一定界限者為優勝。古代的拔河方式,是兩隊隔河而拔,輸方會掉到水裡。

造句拔河比賽最能展現團隊精神。

國語辭典修訂本

拔河「ㄅㄚˊ ㄏㄜˊ」

⒈  一種比賽力氣大小的體育活動。參賽者分成兩隊,各持繩索的一端,同時用力向後拉。繩子中間繫有標識,能將標識拉過一定界限者為優勝。戰國時稱為「拖鉤」、「牽鉤」,唐時稱為「拔河」。

《談徵·事部·拔河》:「唐中宗景龍三年春正月幸元武門觀宮女拔河。《拔河》,戲名也。〈景文龍館記〉曰:『清明節以大麻緪兩頭系千餘小繩,執之爭挽,以力弱者為輸。』即今拉軍之戲也。」

拖鉤 牽鉤

引證解釋

⒈  我國傳統的一項體育運動。人數相等的兩隊,分別握住長繩兩端,雙方用力拉繩,把繩上繫著的標誌拉過規定界線為勝。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拔河》:“拔河,古謂之牽鉤……今民則用大麻絙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二朋,兩向齊挽,當大絙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
《新唐書·中宗紀》:“景龍 三年……及皇后幸 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
宋 梅堯臣 《江學士畫鬼拔河篇》:“分明八鬼拔河戲,中建二旗觀卻前。”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八章:“這一下,油紙傘變成降落傘,兩人緊緊的把它拉住,像跟頑皮的風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