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的意思

注音 ㄓㄜˊ 一ㄠ

拼音 zhé yāo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彎腰行禮,現引申作“傾倒”意。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毛澤東《沁園春·雪》

bow;

⒉  屈身事人。

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樑·蕭統《文選·陶淵明傳》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debase oneself;


英文 to bend at the waist, to bow, (fig.)​ to bow to, to submit

國語辭典簡編本

折腰「ㄓㄜˊ ㄧㄠ」

1.彎腰行禮。

造句古時中西禮節不同,西方人折腰行禮,中國則行跪拜。

2.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

造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陶潛傳》)

國語辭典修訂本

折腰「ㄓㄜˊ 一ㄠ」

⒈  彎腰行禮。。也作「折要」。

如:「折腰拜謝」

低頭

⒉  彎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作「折要」。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折要”。

⒉  彎曲的腰。

漢 劉向 《列女傳·鍾離春》:“其為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指……折腰、出胸,面板若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南本則聾瞽、喑啞、馱背、折腰諸惡狀,無一不備於身矣。”

⒊  謂彎著腰。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折腰而趨,流汗喘乏。”

⒋  彎腰行禮。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墅西 飛龍山 神, 庭湊 往祭之。將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湊 ;及入廟,神乃側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銘》:“拔劍刺山,水為之湧;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陳鱣 《對策·拜禮》:“介者不拜,故以肅為禮,以其不可折要也。”

⒌  借指鞠躬禮。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泰西各國使臣鹹請覲見,先自言用西禮折腰者三,不習 中國 拜跪。”

⒍  後以“折腰”為屈身事人之典。

《晉書·隱逸傳·陶潛》:“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
唐 李白 《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詩:“華髮長折腰,將貽 陶公 誚。”
宋 賀鑄 《答杜仲觀登叢臺見寄》詩:“伊人 濮陽 秀,方厭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澤懷古》詩:“折腰非所願,解組亦何難。”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為了我們的事業,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⒎  崇敬,傾倒。

毛澤東 《沁園春·雪》詞:“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⒏  古百戲節目之一。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百戲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類。”

⒐  舞貌。

南朝 梁簡文帝 《小垂手》詩:“折腰應兩笛,頓足轉雙巾。”
《雲笈七籤》卷一〇六:“王華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義垢》:“柳姬,我不見你舞了,好一折腰,試他垂手。”

⒑  指格律詩中的失黏格。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有絶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紹虞 注:“案八句折腰當亦指失黏之格。”
清 馮班 《鈍吟雜錄·嚴氏糾繆》:“折腰者,如絶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⒒  見“折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