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的意思

注音 ㄍㄤ ㄉ一ㄥˇ

拼音 gāng dǐng

基本釋義

⒈  舉鼎。比喻攘奪國家政權。《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後因以“扛鼎”指代項羽。比喻有大才,能負重任。

國語辭典修訂本

扛鼎「ㄍㄤ ㄉ一ㄥˇ」

⒈  舉鼎。形容力氣很大。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引證解釋

⒈  舉鼎。

《吳子·料敵》:“力輕扛鼎,足輕戎馬。”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劉良 注:“扛、揭,皆舉也。”
清 薛雪 《一瓢詩話》:“若七古則一韻為難,苟非筆力扛鼎,無不失之板腐。”

⒉  比喻攘奪國家政權。

《晉書·明帝紀論》:“晉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⒊  比喻有大才,能負重任。

明 張煌言 《祭監國魯王表文》:“徒蘊扛鼎之懷,愈抱號弓之痛。”

⒋  後因以“扛鼎”指代 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籍 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金 史肅 《過九里山》詩:“斷蛇扛鼎兩爭雄,陳跡荒涼萬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