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的意思

注音 ㄉㄚˇ ㄘㄠˇ ㄐ一ㄥ ㄕㄜˊ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詞性 動詞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後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水滸傳》

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 (fig)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相似詞

顧此失彼 操之過急 風吹草動 急功近利 打草蛇驚 因小失大

相反詞

引蛇出洞 紋絲不動 敲山震虎 欲擒故縱

國語辭典簡編本

打草驚蛇「ㄉㄚˇ ㄘㄠˇ ㄐㄧㄥ ㄕㄜˊ」

比喻行事不謹慎,使對方察覺而有所防備。語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

造句我們最好先按兵不動,免得打草驚蛇,反而著了他們的道兒。

國語辭典修訂本

打草驚蛇「ㄉㄚˇ ㄘㄠˇ ㄐ一ㄥ ㄕㄜˊ」

⒈  語本宋·鄭文寶打草驚蛇比喻某甲受到懲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後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對方有所察覺,預先防備。

《南唐近事》:「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水滸傳·第二九回》:「空自打草驚蛇,倒乞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
《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打草蛇驚”。

語本 宋 鄭文寶 《南唐近事》:“王魯 為 當塗 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 魯 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里語證實·打草驚蛇》引《續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云:“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顛鸞,撩蜂剔蠍,打草驚蛇,壞了咱牆頭上傳情簡帖。”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十回:“老武 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幹,不要性急,走漏了風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
《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問:‘四眾圍觀,師説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宋 朱熹 《答黃仁卿書》:“但恐見 黃商伯 狼狽後,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