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偽的意思

注音 ㄑ一ㄥˊ ㄨㄟˇ

拼音 qíng wěi

基本釋義

⒈  真假;真誠與虛偽。猶虛實。弊病。

國語辭典修訂本

情偽「ㄑ一ㄥˊ ㄨㄟˇ」

⒈  真誠與虛偽。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張湯李廣,為吏所簿,別情偽也。」

⒉  虛實,尤指弊病。

《管子·七法》:「言實之士不進,則國之情偽不竭於上。」
《新唐書·卷一七〇·王鍔傳》:「鍔小心,善刺軍中情偽。」

引證解釋

⒈  真假;真誠與虛偽。

《易·繫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 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
《後漢書·耿國傳》:“夷狄情偽難知,不可許。”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近古易悉,情偽可求。”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伏惟 太祖 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偽,指揮付託,必盡其材。”
嚴復 《論滬上創興女學堂事》:“情偽相攻,機械百出,倏去倏來,終反故轍。”

⒉  猶虛實。

《新唐書·王鍔傳》:“鍔 小心,善刺軍中情偽。事無細大, 皋 悉知之。”
《新唐書·李愬傳》:“眾願為 愬 死,故山川險易與賊情偽,一能曉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出為兵備道,使山川扼塞形勢,兵之強弱,將之材駑,四夷之情偽,無不瞭於平日。”

⒊  弊病。

《管子·七法》:“人君洩,則言實之士不進;言實之士不進,則國之情偽不竭於上。”
《新唐書·于志寧傳》:“當 周 德既衰,諸侯盛彊,征伐競興,情偽於是乎生,變詐於是乎起,有以臣召君、取威定霸之事。”
宋 陳亮 《丙午秋答朱元晦祕書書》:“天下之情偽,豈一人之智慮所能盡防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儒家釋家,情偽日增,門徑各別,可勿與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