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寧人的意思

注音 ㄒ一 ㄕˋ ㄋ一ㄥˊ ㄖㄣˊ

拼音 xī shì níng rén

詞性 動詞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原意是不生事擾民。後指平息糾紛,使人安寧(常帶有自我犧牲的意味)

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後漢書·章帝紀》

gallant; patch up a quarrel and reconcile the parties concerned;

相似詞

相安無事 平心靜氣 排難解紛 心平氣和 善罷甘休

相反詞

煽風點火 惹是生非 無事生非 推波助瀾 呼風喚雨 大發雷霆 無理取鬧 排難交鎰 播弄是非 惹事生非 興風作浪 無風作浪 挑撥是非 無風起浪

國語辭典簡編本

息事寧人「ㄒㄧˊ ㄕˋ ㄋㄧㄥˊ ㄖㄣˊ」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後指平息紛爭,使彼此相安無事。

造句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只會讓問題日益惡化而已。

國語辭典修訂本

息事寧人「ㄒ一 ㄕˋ ㄋ一ㄥˊ ㄖㄣˊ」

⒈  原指為政不生事擾民。後多指調停紛爭,以使彼此相安。清·紀昀。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
《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三·灤陽續錄五》:「謬答以畏,可息事寧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相安無事

推波助瀾 惹事生非 無事生非

引證解釋

⒈  謂不生事擾民。

《後漢書·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
《清史稿·高宗紀二》:“己卯,以用兵 金川 勞費,密諭 傅恆 息事寧人。”

⒉  泛指平息人事糾紛。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謬答以畏,可息事寧人。”
孫中山 《致國民黨員書》:“至於以息事寧人為藉口,而枉道以求合,吾黨之士,所不屑為。”
夏衍 《於伶小論》:“先天的具備了舊時代儒生的謙讓與息事寧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