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準的意思

注音 ㄆ一ㄥˊ ㄓㄨㄣˇ

拼音 píng zhǔn

基本釋義

⒈  古代官府平抑物價的措施。

⒉  漢承秦制,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掌管平準之事。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職官四》。

⒊  平穩;公平;平衡。

⒋  清末譯經濟學為平準學。

國語辭典簡編本

平準「ㄆㄧㄥˊ ㄓㄨㄣˇ」

平穩物價,使其合於一定的標準。

造句小麥平準基金就是用來穩定小麥的市場價格。

國語辭典修訂本

平準「ㄆ一ㄥˊ ㄓㄨㄣˇ」

⒈  平穩物價,使其合於一定的標準。

《史記·卷三〇·平準書》:「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⒉  職官名。漢武帝時設定掌管物價平準事宜的官員。

《史記·卷三〇·平準書》:「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
《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景帝后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

引證解釋

⒈  古代官府平抑物價的措施。

《史記·平準書》:“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

⒉  漢 承 秦 制,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掌管平準之事。參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通志·職官四》。

⒊  平穩;公平;平衡。

《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兩邊檢點,柱腳若不平準的,便把來墊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永年》:“念汝貿販平準,賜予一子。”
李大釗 《馬克思的中國民族革命觀》:“一八三〇年以前,中外貿易的平準,還是 中國 方面站在有利的地位。”

⒋  清 末譯經濟學為平準學。

梁啟超 《新史學·史學的界說》:“宗教學也,法律學也,平準學也(即 日 人所謂經濟學),皆與史學有直接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