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紙的意思
注音 ㄈㄢ ㄓˇ
拼音 fān zhǐ
基本釋義
⒈ 古代裁剪成一定規格,用來寫字的絹帛。
引證解釋
⒈ 古代裁剪成一定規格,用來寫字的絹帛。
引《太平御覽》卷六〇五引 晉 王隱 《晉書》:“魏 太和 六年,博士 張揖 上《古今字詁》,其巾部雲:‘紙,今帋也,其字從巾。古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絹,枚數重沓,即名幡紙,字從系。’”
宋 董逌 《廣川書跋》卷十:“古人治紙,要自有法,故以縑帛依舊書長短,隨事截之,則為幡紙……自 漢 魏 遺字多用幡紙, 晉 宋 多用麻紙,而 隋 唐 多用經紙。”
餘嘉錫 《書冊制度補考·糊縫》:“又考 竇泉 《述書賦》自注雲:‘ 皇象 寫《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其紙每一大幅有一縫線聯合之。’蓋 皇象 所用必是幡紙,故可用綫縫聯,此昔人所未知也。”
▸ 紙幡
▸ 砂紙
▸ 染翰操紙
▸ 染紙
▸ 情長紙短
▸ 青龍幡
▸ 敲冰紙
▸ 錢紙
▸ 阡紙
▸ 青幡
▸ 契紙
▸ 旗幡
▸ 青紙
▸ 桑穰紙
▸ 桑皮紙
▸ 破故紙
▸ 平安紙
▸ 批紙尾
▸ 片紙隻字
▸ 皮紙
▸ 匹紙
▸ 片紙
▸ 牆紙
▸ 蟠紙
▸ 拍紙簿
▸ 糯米紙
▸ 年紙
▸ 牛皮紙
▸ 票紙
▸ 翩幡
▸ 陌紙
▸ 名紙生毛
▸ 名紙毛生
▸ 名紙
▸ 面巾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