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齒的意思

注音 ㄐ一 ㄔˇ

拼音 jī chǐ

基本釋義

⒈  屐底的齒。指足跡;遊蹤。指履聲,腳步聲。

國語辭典修訂本

屐齒「ㄐ一 ㄔˇ」

⒈  木屐底下凸出像齒的部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忿狷》:「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
唐·白居易〈野行〉詩:「草潤衫襟重,沙幹屐齒輕。」

引證解釋

⒈  屐底的齒。

《晉書·王述傳》:“雞子圓轉不止,便下床以屐齒踏之,又不得。”
唐 獨孤及 《山中春思》詩:“花落沒屐齒,風動群不香。”
宋 司馬光 《和範景仁謝寄西遊行記》之二:“緣苔躡蔓知多少,千里歸來屐齒蒼。”
清 趙翼 《哭王述庵侍郎》詩:“蒲褐山房 緑樹陰,中有兩人屐齒跡。”

⒉  指足跡;遊蹤。

宋 張孝祥 《水龍吟·過浯溪》詞:“漫郎宅裡,中興碑下,應留屐齒。”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國初 常熟 多畫師。有 黃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離奇俶詭,為古人屐齒所不到。”

⒊  指履聲,腳步聲。

明 王世貞 《曾太學攜酒見訪作》詩:“花宮寂無事,屐齒破高眠。”
清 吳偉業 《九峰草堂歌》:“屐齒俄聞到 茂先,一坐傾靡再張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