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的意思

注音 ㄊㄞˋ ㄗㄞˇ

拼音 tài zǎi

基本釋義

⒈  相傳殷置太宰。周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春秋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秦、漢、魏皆不置。晉以避司馬師諱,置太宰以代太師。北周文帝依《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無此官。宋崇寧間,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靖康末復故。參閱《周禮·天官·大宰》、《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二》、《文獻通考·職官二》。

⒉  三代掌饌之官。

⒊  明清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國語辭典簡編本

太宰「ㄊㄞˋ ㄗㄞˇ」

周制,為統理百官的首長。 △冢宰

國語辭典修訂本

太宰「ㄊㄞˋ ㄗㄞˇ」

⒈  職官名:(1)​ 周制,統理百官之長。秦、漢不置。晉改太師為太宰。南北朝時,廢置不一。隋後無此官,至宋徽宗時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不久即廢。明、清則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2)​ 掌管飲食的官吏。

《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太宰持升而御戶右。』」
北周·盧辯·注:「太宰,膳夫也。」
《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又諸廟寢園食官令長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
唐·顏師古·注:「太宰即是具食之官。」

引證解釋

⒈  相傳 殷 置太宰。 周 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春秋 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 秦、漢、魏 皆不置。 晉 以避 司馬師 諱,置太宰以代太師。 北周 文帝 依《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 均無此官。 宋 崇寧 間,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 靖康 末復故。參閱《周禮·天官·大宰》、《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二》、《文獻通考·職官二》。

⒉  三代掌饌之官。

《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古者胎教……太宰持鬥而御戶右。’”
盧辯 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屬。”

⒊  明 清 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司農署銓》:“太宰 孫富平 去位,以戶部尚書 楊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