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的意思
注音 ㄊㄞˋ ㄒㄩㄝˊ
拼音 tài xué
基本釋義
⒈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即國學。
例觀太學。——《後漢書·張衡傳》
諸生學於太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君則在太學。
英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太學「ㄊㄞˋ ㄒㄩㄝˊ」
⒈ 我國古代設立在京城,用以培養人才、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西周時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為西漢設太學之始。之後歷代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
引《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師太學讀書。」
引證解釋
⒈ 國學。我國古代設於京城的最高學府。 西周 已有太學之名。 漢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 西漢 置太學之始。 東漢 太學大為發展, 順帝 時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質帝 時,太學生達三萬人。 魏 晉 到 明 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但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參見“大3學”。
引《漢書·武帝紀》:“興太學,修郊祀。”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貢入太學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