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的意思

注音 一ㄝˋ ㄔㄚ

拼音 yè chā

基本釋義

⒈  能啖鬼或捷疾鬼,佛教徒所說的一種吃人惡鬼或騰飛空中、速疾隱祕之惡鬼。原為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

梵Yaksa; malevolent spirit;

⒉  比喻相貌醜陋、凶惡的人。

hideous, ferocious person;


英文 yaksha (malevolent spirit)​ (loanword)​, (fig.)​ ferocious-looking person

德語 Yaksa ( Rockband )​ (Eig, Mus)​, Yaksha ( Rockband )​ (Eig, Mus)​

國語辭典簡編本

夜叉「ㄧㄝˋ ㄔㄚ」

1.佛教用語。指一種形象醜惡,勇健凶暴會傷害人的鬼。

造句夜叉羅剎

2.借指容貌醜陋或性情凶暴的人。

造句夜叉、笑面夜叉

3.舊時對自己或他人妻子的謔稱。

造句他娶了一個夜叉,每日裡吵吵鬧鬧的。

國語辭典修訂本

夜叉「一ㄝˋ ㄔㄚ」

⒈  佛教用語。梵語yakṣa的音譯。佛教謂一種捷疾勇健會傷害人的鬼。為八部眾之一。也作「藥叉」。

《雜寶藏經·卷八》:「龍王夫婦及諸眷屬生敬信心,盡受五戒,並夜叉眾亦受五戒。」

⒉  比喻容貌醜陋或性情凶暴的人。

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誰道俺的殘生命,又撞著這狼夜叉。」

⒊  妻子。為舊社會中對妻子的謔稱。

《聊齋志異·卷三·夜叉國》:「家家床頭有個夜叉在。」
《紅樓夢·第六五回》:「可是扯謊!這樣一個夜叉,怎麼反怕屋裡的人呢?」

引證解釋

⒈  梵語的譯音。佛經中一種形象醜惡的鬼,勇健暴惡,能食人,後受佛之教化而成為護法之神,列為天龍八部眾之一。

《維摩詰經·佛國品》:“並餘大威力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
鳩摩羅什 注:“﹝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三在虛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夜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
《紅樓夢》第五回:“只聽迷津內響如雷聲,有許多夜叉海鬼,將 寶玉 拖將下去。”
《中國民間故事選·孟姜女的故事》:“四海龍王就真著了急,天天水晶宮搖搖晃晃,滿宮廷亂響,趕緊派了巡海夜叉去探聽。”

⒉  比喻醜惡凶恨的人。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二:“嘗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建中靖國 元年,侍御史 陳次升 言章,以 蔡元度 為笑面夜叉。”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他知道娶來一位母夜叉,可是這個夜叉會作飯,會收拾屋子,會罵他也會幫助他,教他怎樣也不是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