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坦的意思

注音 ㄊㄢˇ ㄊㄢˇ

拼音 tǎn tǎn

基本釋義

⒈  平坦;廣闊。

⒉  普通;平常。

⒊  安定;泰然。

國語辭典修訂本

坦坦「ㄊㄢˇ ㄊㄢˇ」

⒈  寬平的樣子。

《易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淮南子·原道》:「大道坦坦,去身不遠。」

⒉  形容平定而泰然。

唐·韓愈〈曹成王碑〉:「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
《聊齋志異·卷八·霍女》:「黃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引證解釋

⒈  平坦;廣闊。

《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王弼 注:“故履道坦坦,無險厄也。”
高亨 注:“坦坦,平也……足踏大路坦坦而平,比喻人進入平安之環境。”
唐 劉駕 《青門路》詩:“青門 有歸路,坦坦高槐下。”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邱生》:“當思早離岌岌之地,遵坦坦之途。”
朱自清 《北河沿的路燈》:“他們幫著我們瞭解自然;讓我們看出前途坦坦。”

⒉  普通;平常。

《管子·樞言》:“坦坦之利不以功,坦坦之備不為用。”
尹知章 注:“坦坦,謂平平,非有超而異者,故不能立功而成用也。”
梁啟超 《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如是,則雖無尺寸之原料生產地,顧能與擁有多地者競而倒而斃之,固坦坦不足為怪也。”

⒊  安定;泰然。

唐 韓愈 《曹成王碑》:“出則囚服就辯,入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
明 劉基 《送宋仲珩還金華序》:“而先生鬢須黝黑,脣齒朱貝,顏渥丹,步履坦坦不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女嫂呼之, 黃 瑟踧不自安,而女殊坦坦。”
柳杞 《好年勝景》:“﹝他﹞坦坦的邁著大步,多年來一直是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