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的意思

注音 ㄙˋ ㄊ一ˇ

拼音 sì tǐ

基本釋義

⒈  指人的四肢。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limbs;

⒉  書法中指真、草、隸、篆四種字型。

four styles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國語辭典修訂本

四體「ㄙˋ ㄊ一ˇ」

⒈  手足四肢。

晉·陶淵明〈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宋·蘇軾〈教戰守策〉:「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

⒉  比喻兄弟或國君的輔佐大臣。

《儀禮·喪服》:「父子首足也,夫妻牉合也,昆弟四體也。」
《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

⒊  古文、篆、隸、草四種書體。參見「四體書」條。

引證解釋

⒈  四肢。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晉 陶潛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幹。”
清 趙翼 《偶書所見》詩:“乃厭四體勤,專想飽且燠。”

⒉  指整個身體,身軀。

唐 顧況 《謝王郎中贈琴鶴》詩:“因想 羨門 輩,眇然四體輕。”
《四遊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兒今此行,若再飲酒,有違父命,四體不得回鄉。”

⒊  比喻君王的輔弼大臣。

《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
杜預 注:“俱股肱也。”
《後漢書·蔡邕傳》:“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

⒋  指 晉 衛恆 所撰《四體書勢》。見《晉書·衛恆傳》。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字法昉自《四體》。”
原注:“晉 衛恆 撰。”

⒌  指古文、篆、隸、草四種書體。

清 馬國翰 《<四體書勢>序》:“恆 於四體,自作古、隸二勢,篆述 蔡邕,草述 崔瑗,合而諷誦,如出一手。”

⒍  今亦通稱真、草、隸、篆四種書體。

⒎  集句詩的別稱。

宋 陳師道 《後山居士詩話》:“王荊公 莫年喜為集句, 唐 人號為‘四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