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塞的意思

注音 ㄙˋ ㄙㄞˋ

拼音 sì sài

基本釋義

⒈  指四方屏藩之國。

⒉  指四境皆有天險,可作屏障。

⒊  指四方邊塞,邊境。

國語辭典修訂本

四塞「ㄙˋ ㄙㄞˋ」

⒈  四方藩衛的國家。

《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⒉  四境均有要塞、天險,比喻險固。

《史記·卷六九·蘇秦傳》:「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

⒊  充塞四方。

《漢書·卷九八·元后傳》:「其夏,黃霧四塞終日。」
《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旁魄四塞,雲布霧散。」

⒋  四方蔽塞。

宋·文天祥〈正氣歌序〉:「乍晴暴熱,風道四塞。」

引證解釋

⒈  指四方屏藩之國。

《禮記·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鄭玄 注:“四塞,謂夷服、鎮服、蕃服在四方為蔽塞者。”
《敦煌曲子詞·洞仙歌》:“願四塞來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⒉  指四境皆有天險,可作屏障。

《戰國策·齊策一》:“齊 南有 泰山,東有 琅邪,西有 清河,北有 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鮑彪 注:“四面有山關之固,故曰四塞之國也。”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西 戎,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蕪記·宸遊》:“你看千峰嶽峙,萬井雲屯,南接 蒼梧,北連 陘塞,真可稱四塞之國矣。”

⒊  指四方邊塞,邊境。

《敦煌曲子詞·獻忠心》:“四塞休徵罷戰,放將仕,盡迴戈。”
《敦煌曲子詞·定風波》:“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仕,誰人敢去定風波?”

⒋  到處充塞。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旁魄四塞,雲尃霧散。”
《舊唐書·德宗紀下》:“三月乙亥,黃霧四塞,日無光。”
《宋史·仁宗紀一》:“甲午,昏霧四塞。”

⒌  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序》:“乍晴暴熱,風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塗》:“荊榛四塞兮塗冥冥,連山赤黑兮延火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