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妝的意思

注音 ㄊ一ˊ ㄓㄨㄤ

拼音 tí zhuāng

基本釋義

⒈  見“啼妝”。

引證解釋

⒈  見“啼粧”。亦作“啼糚”。亦作“啼妝”。

⒉  東漢 時,婦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

《後漢書·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處……始自大將軍 樑冀 家所為,京都歙然,諸 夏 皆放效。”
宋 歐陽修 《長相思》詞:“愛著鵝黃金縷衣,啼粧更為誰?”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於女人》:“西漢 末年,女人的‘墮馬髻’、‘愁眉啼妝’,也說是亡國之兆。”

⒊  借指美人的淚痕。一本作“粧”。

前蜀 韋莊 《閨怨》詩:“啼粧曉不乾,素面凝香雪。”
清 吳偉業 《圓圓曲》:“蠟炬迎來在戰場,啼糚滿面殘紅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