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蟄的意思
注音 ㄑ一ˇ ㄓㄜˊ
拼音 qǐ zhé
基本釋義
⒈ 節氣名。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啟蟄”,今稱“驚蟄”。
⒉ 謂驚起蟄伏過冬的動物。
啟蟄「ㄑ一ˇ ㄓㄜˊ」
⒈ 蟲類冬日蟄伏,至春復出。
⒉ 驚蟄的舊稱。參見「驚蟄」條。
引證解釋
⒈ 節氣名。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啟蟄”,今稱“驚蟄”。
引《左傳·桓公五年》:“凡祀,啟蟄而郊。”
孔穎達 疏:“《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其《傳》曰:‘言始發蟄也。’”
楊伯峻 注:“啟蟄猶今言驚蟄, 宋 王應麟 所謂‘改啟為驚,蓋避 景帝 諱。’至 漢 行太初曆,改驚蟄在雨水後,為 夏 正二月節氣,古之驚蟄在雨水前,為 夏 正正月之節氣。”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不藉》:“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
⒉ 謂驚起蟄伏過冬的動物。
引駱鵬 《寄懷師農》詩:“風高尚有南飛雁,龍伏曾無啟蟄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