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的意思
注音 ㄋㄢˊ ㄓㄠˋ
拼音 nán zhào
基本釋義
⒈ 古國名。建於盛唐時,是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建立的奴隸制政權,受唐冊封,歷十三王,唐末為貴族鄭買嗣所滅。盛時轄有今雲南全部、四川南部、貴州西部等地。
南詔「ㄋㄢˊ ㄓㄠˋ」
⒈ 國名。唐時有六詔,其中蒙舍詔在最南,稱為「南詔」。唐玄宗時,南詔王皮邏閣統一六詔,據有雲南之地,遷都太和城。歷傳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冊封。五代後晉時為段氏所據,稱大理國。後為蒙古所滅。
引證解釋
⒈ 古國名。建於盛 唐 時,是以 烏蠻 為主體,包括 白蠻 等族建立的奴隸制政權,受 唐 冊封,歷十三王, 唐 末為貴族 鄭買嗣 所滅。盛時轄有今 雲南 全部、 四川 南部、 貴州 西部等地。
引《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蒙舍詔 在諸部南,故稱 南詔。”
唐 白居易 《紅藤杖》詩:“南詔 紅藤杖, 西江 白首人。”
清 趙翼 《龍尾關》詩:“緬維 天寶 年, 南詔 早自大。”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南詔 是以 烏蠻 蒙 姓為國王, 白蠻 大姓為輔佐,集合境內各族(包括漢族)共同組成的統一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