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基本釋義

國語辭典簡編本

函「ㄏㄢˊ」

1.包容、容納。

造句

2.書信、信件。

造句

3.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間公文往復,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復。

造句、申請

4.匣、盒子。

造句、鏡、石

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ㄏㄢˊ

拼音 hán


[名]
1.舌頭。《說文解字.&22398_.png;部》:「函,舌也。」

2.鎧甲、護身甲。《周禮.冬官考工記》:「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函,鎧也。」

3.匣、盒子。如:「劍函」、「鏡函」、「石函」。《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4.套子、封套。如:「全書共十函」。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武平一徐氏法書記》:「時見宮人出六十餘函,於億歲殿曝之,多裝以鏤牙軸、紫羅褾。」

5.書信、信件。如:「來函」、「函件」。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唐.李商隱〈隋宮〉詩:「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6.現行公文的一類。用於各級機關公文往返,或人民與機關間的申請與答覆。如:「公函」、「申請函」。
[動]
1.包容、容納。《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漢.鄭玄.箋:「函,含也。」《漢書.卷一○○.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唐.顏師古.注:「函,容也。」

2.用木盒盛裝,並加以密封。《戰國策.燕策三》:「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新五代史.卷三七.伶官傳.序》:「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

3.陷入。《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唐.柳宗元〈古東門行〉:「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