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觀之誅的意思
注音 ㄌ一ㄤˇ ㄍㄨㄢ ㄓ ㄓㄨ
拼音 liǎng guān zhī zhū
基本釋義
⒈ 語本漢·劉向《上災異封事》:“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罰,而孔子有兩觀之誅,然後聖化可得而行也。”後遂以“兩觀之誅”喻指為了國家安定而對亂臣賊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殺戮。
引證解釋
⒈ 參見“兩觀”。參見“兩觀”。
引語本 漢 劉向 《上災異封事》:“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故 舜 有四放之罰,而 孔子 有兩觀之誅,然後聖化可得而行也。”
後遂以“兩觀之誅”喻指為了國家安定而對亂臣賊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殺戮。 《隋書·高祖紀上》:“近者內有艱虞,外聞妖寇,以鷹鸇之志,運帷帳之謀,行兩觀之誅,掃萬里之外。”
唐 楊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奸雄獨立,初明兩觀之誅;正教未行,仍赦同狴之罪。”
▸ 兩觀
▸ 兩可之言
▸ 雷霆之誅
▸ 逵泉之誅
▸ 斧鉞之誅
▸ 東觀之殃
▸ 不測之誅
▸ 貞觀之治
▸ 貞觀之理
▸ 誅心之論
▸ 燒眉之急
▸ 桑弧之志
▸ 三般兩樣
▸ 三遷之教
▸ 三寸之舌
▸ 三尺之木
▸ 容身之地
▸ 三好兩歉
▸ 日觀
▸ 三藩之亂
▸ 三街兩市
▸ 三敗之辱
▸ 三年之畜
▸ 弱冠之年
▸ 商飆觀
▸ 三步兩腳
▸ 人之水鏡
▸ 三招兩式
▸ 三番兩次
▸ 三侯之章
▸ 容膝之地
▸ 日昃之勞
▸ 日觀亭
▸ 山觀
▸ 三夫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