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意思

注音 ㄈㄨˊ ㄒ一

拼音 fú xī

基本釋義

⒈  (2852—2738 B.C.)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謂也?伏羲、神農、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戲”、“皇羲”、“宓犧”、“包犧”。風姓。有勝德。始畫八封;造書契;教民佃、漁、畜牧。都陳。相傳在位115年,傳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載。

one of the earliest legendary rulers;


英文 Fuxi or Fu Hsi, legendary Chinese emperor, trad. 2852-2738 BC, mythical creator of fishing, trapping and writing

德語 Fu Xi (Eig, Pers)​

法語 Fuxi

國語辭典修訂本

伏羲「ㄈㄨˊ ㄒ一」

⒈  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漁畜牧,始畫八卦,造書契。也作「庖羲」、「庖犧」、「伏羲氏」、「伏犧」、「伏犧氏」、「宓羲」、「宓戲」、「羲皇」。

《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文選·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粵有生民,伏羲始君。」

引證解釋

⒈  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 風姓。相傳其始畫八卦,又教民漁獵,取犧牲以供庖廚,因稱 庖犧。亦作“伏戲”、“伏犧”。

《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 燧人、伏羲 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莊子·大宗師》:“伏戲氏 得之,以襲氣母。”
漢 揚雄 《法言·問道》:“鴻荒之世,聖人惡之,是以法始乎 伏犧 而成乎 堯。”
晉 王嘉 《拾遺記·春皇庖犧》:“庖者包也,言包含永珍;以犧牲登薦於百神,民服其聖,故曰 庖犧,亦曰 伏羲。”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 賈公彥 疏引《孝經緯》:“伏犧 之樂曰《立基》。”
唐 楊炯 《少室山姨廟碑》:“伏羲 畫卦,唯觀鳥獸之文。”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猾夏之漸》:“茲著書顯言:東西萬國及我 伏戲 與 中國 之初人盡是邪教子孫,其辱我天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