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氣的意思
注音 ㄈㄨˊ ㄑ一ˋ
拼音 fú qì
基本釋義
⒈ 屏氣,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樣子。
⒉ 指道家的吐納修煉法。
⒊ 服氣;認輸。
伏氣「ㄈㄨˊ ㄑ一ˋ」
⒈ 屏氣。
引唐·韓愈〈朝散大夫贈司勳員外郎孔君墓誌銘〉:「抑首伏氣,不敢出一語以對。」
⒉ 服輸。
引元·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一一出》:「公公又不伏氣,只管和婆婆閒爭。」
《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料那生不能成就,我也不伏氣與他了。」
引證解釋
⒈ 屏氣,抑止呼吸。形容惶恐的樣子。
引唐 韓愈 《唐朝散大夫贈司勳員外郎孔君墓誌銘》:“從史羞,面頸發赤,抑首伏氣,不敢出一語以對。”
⒉ 指道家的吐納修煉法。
引《敦煌曲子詞·謁金門》:“長伏氣,住在 蓬萊 山裡。”
《古今小說·陳希夷四辭朝命》:“則他這睡也是仙家伏氣之法,非他人所能學也。”
原注:“‘伏氣’,道家的一種修養法,也叫‘吐納’。”
⒊ 服氣;認輸。
引《西遊記》第五七回:“欲待要奔龍宮,又不伏氣求告龍王。”
明 高明 《琵琶記·蔡母嗟兒》:“婆婆日夜埋怨著公公,當初不合教孩兒出去。公公又不伏氣,只管和婆婆閒爭。”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希賢 平日見父親所為,心中不伏氣,怪的是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