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臣賊子的意思
注音 ㄌㄨㄢˋ ㄔㄣˊ ㄗㄟˊ ㄗˇ
拼音 luàn chén zéi zǐ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古指不忠不孝,心懷異志的人。後指破壞社會秩序的人。
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
英ministers or generals who rebel against their monarch or collaborate with the enemy; rebels and traitors;
相反詞
國語辭典簡編本
亂臣賊子「ㄌㄨㄢˋ ㄔㄣˊ ㄗㄟˊ ㄗˇ」
叛逆的臣子,不孝的子孫,也泛指圖謀不軌,作亂造反的人。
造句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
亂臣賊子「ㄌㄨㄢˋ ㄔㄣˊ ㄗㄟˊ ㄗˇ」
⒈ 違叛國君或父命,不忠不孝之人。唐·韓愈〈伯夷頌〉:「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也作「亂臣逆子」。
引《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引證解釋
⒈ 不守臣道、心懷異志的人。
引《孟子·滕文公下》:“孔子 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漢書·王莽傳贊》:“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 莽 之甚者也。”
宋 文天祥 《過平原作》詩:“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菸草中原土。”
《說岳全傳》第十二回:“古言‘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⒉ 泛稱壞人。
引巴金 《秋》二十:“聽說 廣東 有什麼新派人物提倡‘萬惡孝為首,百善淫為先’。這種亂臣賊子真是人人得而誅之。”
▸ 逆臣賊子
▸ 亂臣逆子
▸ 賊子亂臣
▸ 賊臣逆子
▸ 亂死崗子
▸ 亂扣帽子
▸ 亂臣
▸ 亂葬崗子
▸ 孤臣孽子
▸ 賊子
▸ 忠臣孝子
▸ 賊臣亂子
▸ 逆子賊臣
▸ 認賊為子
▸ 認賊作子
▸ 惹亂子
▸ 孽子孤臣
▸ 鬧亂子
▸ 亂片子
▸ 亂子
▸ 亂賊
▸ 出亂子
▸ 臣子
▸ 吵亂子
▸ 一朝天子一朝臣
▸ 賊娃子
▸ 賊臣
▸ 賊牯子
▸ 賊亂
▸ 賊古子
▸ 毽子
▸ 幌子
▸ 空當子
▸ 綠帽子
▸ 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