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軍的意思

注音 ㄓㄨㄥ ㄐㄨㄣ

拼音 zhōng jūn

基本釋義

⒈  古時行軍作戰隊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由主帥所居中軍發號施令。

將三千人為中軍。——《資治通鑑·唐紀》

middle troops;

⒉  指中軍統帥的營帳。

中軍置酒飲歸客。——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tent of middle troops;

⒊  “中軍將軍”的省稱。

中軍臨川殿下。——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general of middle troops;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軍「ㄓㄨㄥ ㄐㄨㄣ」

⒈  古代軍隊多分為中、左、右三軍,或上、中、下三軍。中軍由主帥親自率領,是軍隊的指揮中樞。

《左傳·成公十六年》:「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
《西遊記·第六回》:「見那一群猴,齊齊整整排作個蟠龍陣勢;中軍裡,立一竿旗,上書『齊天大聖』四字 。」

⒉  主帥或主帥的營幕。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⒊  職官名。清代綠營兵制,分督、撫、提等標,各標的統領官,稱為「中軍」。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不過傳齊了標下大小將官,從中軍、都司起,以及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就叫把手下們的額子,都招招齊,免得臨時忙亂。」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撫臺便叫傳中軍來,先看管了他。」

引證解釋

⒈  古代行軍作戰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軍,由主將所在的中軍發號施令。

《左傳·桓公五年》:“秋,王以諸侯伐 鄭,鄭伯 御之。王為中軍; 虢公 林父 將右軍, 蔡 人、 衛 人屬焉; 周公 黑肩 將左軍, 陳 人屬焉。”
《左傳·成公十六年》:“欒書 將中軍, 士燮 佐之; 郤錡 將上軍, 荀偃 佐之; 韓厥 將下軍, 郤至 佐新軍。”

⒉  稱主將或指揮部。

《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軍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鄭玄 注:“中軍,中軍之將也。”
唐 李賀 《貴主徵行樂》:“中軍留醉 河陽 城,嬌嘶紫燕踏花行。”
宋 王明清 《摭青雜說》:“門者命報中軍,須臾中軍傳令召 兼資 入。”
程樹榛 《勵精圖治》:“調整後的幹部大軍,陣容一新, 宮本言 坐鎮中軍,運籌帷幄,經過周密部署,全廠兵分三路殺向生產、整頓、生活三條戰線。”

⒊  中軍將軍的省稱。參見“中軍將軍”。

南朝 樑 丘遲 《與陳伯之書》:“中軍 臨川 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

⒋  京師的軍隊。

《晉書·安平獻王孚傳》:“每 諸葛亮 入寇 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渠》:“司馬懿 帥中軍討太尉 王凌 於 壽春。”

⒌  中軍官的省稱。

明 湯顯祖 《牡丹亭·淮警》:“不免請出賤房計議。中軍快請。”
徐朔方 等校注:“中軍,中軍官,即傳令官。”

⒍  清 代總督、巡撫以下,凡有兵權者,其標下的統領官,稱為中軍。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 王必魁 ﹞不過傳齊了標下大小將官,從中軍、都司起,以及守備、千總、把總、外委,叫他們把手下的額子,都招招齊,免得臨時忙亂。”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撫臺便叫傳中軍來,先看管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