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的意思

注音 ㄕㄤˋ ㄉㄨ

拼音 shàng dū

基本釋義

⒈  古代對京都的通稱。

⒉  古對陪都(下都)而言,稱首都為上都。(1)北齊以晉陽為下都,故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上都。《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晉書》:“北齊高洋以鄴為上都,晉陽為下都。”(2)唐肅宗寶應元年建東、南、西、北四陪都,因稱首都長安為上都。《新唐書·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

⒊  元初於灤河北岸建開平府,世祖中統五年(1264)加號上都,歲常巡幸,終元一代與大都並稱兩都。故址在今內蒙古多倫西北上都河北岸。

⒋  指天宮。


英文 Shangdu, also known as Xanadu, summer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法語 Xanadu (Titan)​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上都「ㄕㄤˋ ㄉㄨ」

⒈  首都。

《文選·班固·西都賦》:「寔用西遷,作我上都。」
《文選·張衡·思玄賦》:「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

⒉  地名:(1)​ 今陝西省長安縣,唐代宗時稱為「上都」。(2)​ 元世祖即位開平府,改號「上都」,在今察哈爾多倫縣東南。

引證解釋

⒈  古代對京都的通稱。

《文選·班固<西都賦>》:“寔用西遷,作我上都。”
張銑 注:“上都,西京也。”
此指 西漢 京都 長安。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貴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⒉  古對陪都(下都)而言,稱首都為上都。(1) 北齊 以 晉陽 為 下都,故稱 鄴 (今 河北 臨漳 西南)為 上都。

《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晉書》:“北齊 高洋 以 鄴 為 上都,晉陽 為 下都。”
(2) 唐肅宗 寶應 元年建東、南、西、北四陪都,因稱首都 長安 為 上都。《新唐書·地理志一》:“上都,初曰 京城,天寶 元年曰 西京 …… 肅宗 元年曰 上都。”

⒊  元 初於 灤河 北岸建 開平府,世祖 中統 五年(1264)加號 上都,歲常巡幸,終 元 一代與 大都 並稱兩都。故址在今 內蒙古 多倫 西北 上都河 北岸。

《元典章·詔令·建國都詔》:“中統 五年八月日欽奉聖旨中書省奏:開平府 闕庭所在,加號 上都,外 燕京 修營宮室,分立省部,四方會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⒋  指天宮。

《後漢書·張衡傳》:“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賢 注:“上都,謂天上也。”